之前課堂上,有人問我在寫作時是能否開頭先驚嚇對方,趁他腦袋空白時給予暗示?這樣的概念類似「瞬間催眠」,用驚嚇製造能量低點,接著趕快植入暗示。
 ​
「瞬間催眠」多數用於舞台表演,​你會看到一個人突然睡著,​或開始做一些奇怪的動作就屬於這種。​
  ​
面對學員的提問,我當時的回答是:​「可以,但我比較少用,​而且多數情況下,我不建議使用。」​我指的是文字。​
 ​
「瞬間催眠」的概念用於​面對面和語言表達是比較可行的,​當然要基於適當的情境,​因為有一個重要的前提,​這在後面會提到。​
 ​
文字是一種冰冷的符碼,​非常仰賴讀者解讀,因此你是否能驚嚇到對方,​往往不是你能掌控的,​所以效果難以預期。 ​
 ​
想驚嚇對方,​就要創造和大腦預期不同的資訊,​包含了戳痛點、唱反調等。​這麼做可以引人注目,​但不代表讀者會因此腦袋空白,​因為驚嚇感可能不夠。​
 ​
但如果你一心想驚嚇對方,​通常用字遣詞都會非常浮誇或者犀利,​這在無形中卻容易激起讀者的反彈。​
 ​
如果在一開始你的文字就被否定,​後面還有辦法說服讀者嗎?​
 ​
其實,可以啦!​就是再後面來個大逆轉,但前提是你要讓他願意繼續看下去,讓讀者不得不等到答案出現,才會放下懸在空中的一顆心。
 ​
催眠師要能做到「瞬間催眠」的前提是​必須建立起權威感與信任感。​在現實世界中容易許多,因此才說是用於面對面與口語表達。​但是在文字上,難多了。​
 ​
想把「瞬間催眠」的概念用於文字上,​經常是自尋死路。​所以我才會說我並不常用。​
 ​
不過,我只是說我並不常用,​而不是說我不會用。​
 ​
在課堂上我舉了一個例子。​曾有個朋友找我訴苦,​他以為我會安慰他、同理他,​但我劈頭就講了一句讓他心驚膽跳的話,​接下來我用自身的故事暗示他,​其實他討厭的事情,​是要讓他在職場上過得更好。​
 ​
效果呢?當然好極了。​至少在當下,幫助他成功轉念。​而且沒有長篇大論,只有短短幾句話。​
 ​
可是為什麼會成功呢?​前面已經提示過了,​瞬間催眠的成功要仰賴信任感。​由於接收我的文字的人是朋友,​所以我根本不用鋪陳,​直接就可以開始了。​
 ​
但如果對方並不認識我,而我卻講一樣的話呢?​坦白講,有很高的機率,我會得罪對方。​這就是我很少在文字上​,使用「瞬間催眠」概念的原因。​
 ​
那如果用在文章上呢?​答案很簡單,​除非你的讀者對你很熟識,​否則一樣可能會冒犯到讀者,而且為了維持他的注意力,​最好讀者在閱讀時的情境,​不容易受到他人言論的干擾。​
  ​
所以,如果你要用這樣的概念,​不建議用於公開的社群貼文,​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熟識,​而且底下留言很容易造成干擾。​也不建議用於部落格文章,​因為比起社群貼文,​會看到部落格文章的讀者更是難以預期。​
 ​
但你可以用在電子報,​只要長期經營,​這些讀者既對你有一定認識,​閱讀時又不容易受到干擾。​

(因此相較於我的公開文章,​你能在我的電子報學到更多,​只是很久沒寄而已 XD)​
 ​
那如果以催眠概念來說,​我在文字上更常用哪一種方式呢?​為什麼我認為這種方式更好?​而且這種方式幾乎貫穿了我的高階課程。​

 ​

 ​

延伸閱讀:


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