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教授約日本學生來家裡吃飯,​大家都說好,但當天無人到場,​原來日本人說好,​只是表達接收到邀請,​而非確認出席。​所以,有時候你說的很清楚,​但不代表你們認知是一樣的。​

以上這段小故事來自《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》這本書,這是一本關於職場溝通的書籍,由天下文化出版。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作者為MIT史隆管理學院退休榮譽教授艾德.夏恩(Edgar H. Schein)​,他被尊為管理學界的企業文化大師,也是當代組織心理學的創建者。

雖然作者是大師級人物,《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》中的概念並不複雜​,然而可能礙於從英文翻譯成中文,​有些地方仍須思考才能理解。


什麼是最打動人心的溝通?

《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》這本書的概念大致是這樣:​溝通時用較低的姿態(書中稱為「謙遜」)​以展現好奇與同理心的方式提問。​

如果要啟動對話、延續對話,​可以用「謙遜提問」:​所以呢?發生什麼事?請繼續說下去…​

想要引導對話走向,​可以用「診斷式提問」,​把焦點放在對方的感受與情緒上,​你感覺怎麼樣?​提及對方的動機,​你為什麼會那樣想?​


心理四大反應了解認知偏誤

《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》這本書也提到可藉由心理的四大反應,​了解自己是否有認知偏誤,​確保在溝通上更順暢。​

「觀察-反應-判斷-干預​​」

觀察:感官接收訊息​

反應:本能情緒反應​

判斷:做出理性判斷(也可能非理性)​

干預:決定行動步驟​

 ​

讀完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這本書讓我了解,原來,溝通是這樣的,​理解對方很重要,​但內在的覺察也少不了。​




延伸閱讀:

0 留言